5daofeng•2018-11-16 10:53:55•阅读次数:5394
你有没有想过你的用户为什么没有按照你所设计的路径来操作产品?从大多数行业的角度来看,驱使用户去执行某个特定操作(尤其是注册或者购买)是一个挑战,尤其是你希望这个操作对用户有粘性可以持续进行下去。
作为产品与设计同学,我们始终在引导用户完成我们想要他们完成的操作。然而,即使是相对设计最完善的界面,也不足以吸引用户。这是为什么呢?
要理解什么驱动了用户做出某些行为的原因,我们需要研究用户开始执行某些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。只有当我们理解了指导操作的更广泛的机制之后,我们才能进行更好的用户研究。
在本文中,我们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行为执行的背后推动因素。我们会分享三个技巧,告诉你如何利用这些洞察力和用户体验最佳实践来改变用户的行为。
一、行为改变的动机是什么?
假设你想创建一个产品或App来帮助用户进行体育锻炼,但是不知道如何激励用户。
在心理学中,我们区分外在动机与内在动机。这意味着,人们可以被内在驱动去做一些事情,也可以被外在因素赶着去做。
这样一款健身锻炼App可以在用户每次锻炼的时候提供一些奖励,从而为人们执行这种行为提供外在动机。如果用户做的更多,就能得到更多奖励。进而进一步推动用户使用这款产品。
研究表明。这种方法对缺乏内在动机的人来说很有效(比如不喜欢锻炼的人),但是,对于那些本身就存在内在动机的人来说(本身就很喜欢锻炼),给予外在激励可能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。
奖励一个他们本来就喜欢的活动,可能会导致这种行为发生次数的短期增长,但是一旦奖励被拿走,这个数值就会马上掉下去。这种现象叫做“过度合理化效应”。因为一个人做某件事的原因(比如享受运动),突然被一个外在的因素所取代(额外奖励)。
因为奖励是让人们在短期内改变一定行为的有效方法,其中包括奖励诱惑。健身产品应该提倡高强度的锻炼以提高健康水平,应该针对过度合理化的问题提供一些解决方案。锻炼需要基本的适应度来完成。因此,我们可以假设用户已经从锻炼中获得了一些乐趣,否则他们不会达到基本的健身水平。
外在的激励仍然是需要的,但是只有用户在完成所有的锻炼之后,才会得到外部奖励。因此,这种情况下的奖励需要与用户的成绩挂钩。用户不仅要完成锻炼,而且还得要做得足够好。这种类型的激励策略是更加有效的,不容易产生“过度合理化效应”。
二、将动机与能力与激励结合起来
不幸的是,拥有动机并不足以激发一种行为。你可能想去骑自行车,但是如果你没有自行车的话,你就不会将这种动机转化为行动。
一个有用的框架来研究什么能使行为成为BJ Fogg的行为模型。模型指出,对于特定的行为,必须同时存在三个元素:动机、能力和触发器。该模型假设,当一个人感到足够的动力,能够执行这种行为时(比如他们想去兜风,并且可以骑自行车),行为最有可能发生,并且通过触发器提醒他这样做。
触发器可以采取多种形式,比如提醒人们骑自行车时采用通知或者视觉提示,比如自行车头盔。当一个人的动机和能力足够高的时候,触发器才能有效的工作。如果外面下着瓢泼大雨,而且这个人没有这样的而冬季,仅仅是提醒用户去骑自行车,及时他们知道如何骑车,并且有机会骑车,也不会有什么效果。
三、改变用户行为的技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