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 运营 > 社群运营 > 正文

社群商业模式 = IP + 社群 + 场景 + 分享经济

5daofeng2018-11-03 11:44:13阅读次数:8846

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,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,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。 ——《教父》 这是《教父》里面的一句台词。虽然只是一句台词,却道出了人和人之间最大的不同,能否透过现象看到本质,决定了人和人命运的不同。社群的本质是什么?社群对企业有什么价值?社群如何赋能企业实现互联网转型升级? 社群运营的破局之道在于顶层设计 假如要盖一座高楼的话,第一步应该干什么?是挖地基还是搬砖、拉水泥、买钢筋呢...

目前只有极少数企业真正感受到社群的力量,认识到社群是商业模式的载体,将来社群像高速公路一样成为商业的基础设施,路修好了,各种车都可以跑,社群建好了,可以嫁接各种商业模式。

假如把用户比作一座黄金矿山的话,那么你从中开采了多少?1%、5%还是10%。用户的能量和价值发挥了多少?5%、10%、20%,怎样才能让用户的能量和价值得到最大化的释放?到底是什么决定用户价值的发挥?或者直白点,到底是什么影响一个人的消费决策,买这款还是买那款产品主要受什么影响?

在这个信息泛滥到目不接暇、渠道碎片到不可收拾的背景下,显然朋友圈的口碑对用户影响最大,除了产品体验之外又是什么影响用户口碑、用户分享?这一切取决于企业与用户到底是什么关系,是一次性的交易关系还是一体化的社群关系?社群通过重新构建企业与用户的共同体关系,为商业赋能。

《我不是药神》的社群运营套路

最近超火的电影《我不是药神》,预计票房超30亿,人民网评价:很久没有这么经典的中国电影了,甚至成为很多医药、保险行业从业人员人人必看的培训教材。

在影片中有个情节,男主角程勇和吕受益为了卖药,他们先从医院挂号处下手,无一例外被拒绝。随后扫荡了医院的各个角落,依然以惨败告终,还被医院的保安赶了出来。

他们又去了白血病人“群居”的地方,挨家挨户“上门”推销。尽管绞尽脑汁、费尽口舌,要么没有人搭理,要么直接被骂,或是被撵走。辛辛苦苦折腾大半天,一瓶药也没有卖出去!

他们做错了吗?其实并没有,反而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。

首先,他们选择了目标群体高度集中的地方。无论医院还是白血病人“群居”地,都有高度集中的目标用户,成功的概率会比其他地方高。其次,他们抓住了用户的痛点——想要便宜药。

同样效果的药,别人卖4万,他们卖5千,价格上绝对有优势,目标用户非常精准,完全符合“痛点、刚需、高频”的特征,场景也很精准,医院和住处。还有白血病患者吕受益现身说法:"我自己是病人,我吃过。" "药效一样,你要不要试试看?" 依然被拒绝。这样的场景是不是在现实商业中经常上演,那些看似合理有效的努力最后却徒劳无功。

为什么会这样?因为没有解决信任问题!商业的核心是交易,交易的前提是信任。试问你会随便相信一个陌生人吗?剧情的转折点发生在关键人物登场,上海六院病友群的群主刘思慧,刘思慧的女儿是白血病患者,更重要的是她认识全上海白血病病友群的群主。

刘思慧贴近用户、也懂用户,用户信任她,刘思慧将全上海所有病友群的群主带来和程勇见面。通过她带来了更多的关键KOL(一、二、三院QQ群的群主),拉拢了一大批非常精准的用户群体。通过用户的口口相传,患者们迅速自发的形成一个社群,主动为社群宣传和维护,瞬间药品供不应求。

吕受益、刘思慧、孟浩、刘牧师在电影中扮演了双重身份,他们不仅是用户,也是分销商。所以,程勇给他们的药价是一瓶 3 千块。

对于其他群主,他们属于社群中的“局部意见领袖”,能够影响他们所在的粉丝群体,程勇给予他们的药价是4千元/瓶(8折优惠)。而那些普通的用户群体就需要承担全额 5 千元一瓶的药价。谁对组织贡献大,就给他更多的奖励,论功行赏,有效的激励了用户多做贡献。通过对用户的分类分级运营,与核心层超级用户形成利益共同体。

同时,为了维护社群的持续运营,建立了社群公约。“以后买药就通过QQ群,大家要低调,出了事,谁都没药吃。”由于社群运营能力有限,不允许药品销往上海之外的地方。反观现实中的很多社群,刚组建3个月,恨不得就指望通过社群裂变拿下大半个中国。

电影对社群运营的三点启示:

1、找到目标人群中的意见领袖,通过他们影响更多的人,

(编辑:5daofeng)
5daofeng
分享到:0